知识产权质押、知识产权证券化…这些名词最近几年特别火,在目前房地产经济低迷的当下,通过知识产权“融钱”变得时尚起来。
说起知识产权质押,也就这五年,一下子火爆起来,我们还没来得及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取经,我国各部委一下子密集地出台了很多政策,有点“硬着陆”的意思,今天我们就来回顾总结一下这几年国家都出台过哪些政策。
- 1995年:《担保法》规定“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可用于质押。
- 1996年:原国家专利局发布了《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后的多年来,专利质押数量都很少,2003年2件、2004年4件和2005年7件。
- 2007年: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政策性银行可以按稳妥审慎原则,经批准后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
- 2010年:8月,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知》,首次明确提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以自主知识产权质押的贷款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并提出了融资性担保机构为知识产权质押提供担保和可经财政部门批准设立的资产评估机构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等配套措施。同年10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新的《专利权质押登记办法》,1996年暂行办法同时废止,质押融资进入新阶段。
- 2014年: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扎实做好科技金融服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科技金融”,并提出要“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政策支持力度达到新高度。
- 2017年:7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推广等知识产专利质押融资模式。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广支持创新相关改革措施的通知》,要求推广“贷款、保险、财政风险补偿捆绑的专利权质押融资服务”。10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发布《关于抓紧落实专利质押融资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各省专利权质押融资增长目标和相关配套措施提出明确要求。
- 2019年:银保监会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通知》,提出“高度重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重要性”,“鼓励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型企业”。
2020年至今:若各部门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业务增长目标,鼓励政策配套支持措施等作出了多方面要求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分开的新篇章。
从上述政策发布时间分析,我们可以总结以下特点:
- 2008年金融危机前,我国知识产权质押需求不多,国家政策发布上也比较谨慎。金融危机后,国家开始重视知识产权质押的重要性,尤其是专利质押,为此,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出台了新的质押登记办法。
- 2014年开始提出科技金融,这个时间背景是十八大的召开,我国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 2018年之后国家各部委密集地发布各种支持质押融资的政策,这也是中美贸易摩擦后国家开始重视知识产权的作用,不能只关注申请数量,更关注知识产权的运营价值,让知识产权变钱。
由此可见,越是经济不好、国家环境不好时,国家就特别重视创新,也就越重视知识产权的价值,通过知识产权融资支持科创企业发展就是发布这些政策的主要动力。
然而,我要说,这些政策、通知很大可能是”硬着陆”,这里总结一些笔者观察到的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 政府、银行比企业更着急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很多城市的知识产权质押是有任务的,表面的繁荣不一定真的让科创企业获得资金支持。
- 知识产权评估+企业资信评估相结合,每个地方每家银行的贷款支持不尽相同,但总体来看,很多质押贷款给出的只是授信,最终还是要看企业整体资信情况,这也从侧面看出,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非常复杂。
- 有价值的专利经评估可以获得不错的贷款,但同时也可能挤占企业原先的研发费用投入,而一些有创新能力但还没有研发成功的企业可能就没法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多数以专利为主、商标其次、著作权较少,以2017年为例,三者占比为63%、32%和5%。虽然专利质押占比还较少,但过去因为职称评定、政府项目的专利较多,因此很多垃圾专利未来不太可能有太多商业转化。
政府这种“硬着陆”政策发布的特点,有利有弊,从教育企业、普及知识的角度看,是起到积极作用的,但从市场运行机制来看,则不一定起到很好的支持科创创新的作用。
从1995-2017年间的数据来看,美国有形资产投资占比下降9%,无形资产投资上升33%,但从美国的经验来看,美国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壮大,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得以发展的基础。
道阻虽长,行则将至。虽然目前密集政策发布推动知识产权质押不一定是最佳方案,但重视知识产权的价值和运用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这就是一大进步。
本文首发于想橡栎(IPOAK.COM),作者【张罡】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